医患携手共克顽疾——哈医大四院血液科成功治疗重症混合型过敏性紫癜一例
医患携手共克顽疾——哈医大四院血液科
成功治疗重症混合型过敏性紫癜一例
近日,哈医大四院血液科刘述川主任、赵红丽教授及其团队成功救治一例重症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缓解并且稳定,目前已出院。
49岁的解女士(化名)于今年10月出现双下肢紫癜,腹痛,黑便,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始终无明显好转,迁延不愈。11月26日,患者出现发热,双下肢、躯干及双上肢大面积紫癜,同时伴有腹痛和双膝关节疼,尿常规检查提示蛋白尿,大便检查提示潜血阳性,病程重且进展迅速,可谓苦不堪言,遂来到哈医大四院血液科就诊。刘述川主任、赵红丽教授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分析,诊断为重症混合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易累积多脏器组织,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出血、消化道穿孔,严重可危及生命。部分患者也可累积肾脏,导致慢性肾炎、病程迁延不易治愈,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
刘述川主任、赵红丽教授立即给予患者系统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补液、保护胃黏膜、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并果断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该患者病程中还出现了右上肢静脉血栓,在血管外科黄任平教授团队的协作下,经过血液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患者皮疹迅速消失,腹痛缓解,多次复查尿常规提示肾脏未明显受损,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在身体康复的第一时间送来锦旗以示感谢。
据刘述川主任介绍,通常认为过敏性紫癜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血管壁中球蛋白IgA异常沉积,也称Ig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累及毛细血管,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但成年人也不少见,且并发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更高。目前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为四肢(尤其双下肢)对称性出血性丘疹为特征性的皮疹(紫癜),常伴有关节、消化道及肾脏等多系统器官损害。本病远期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传统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内膜通透性、免疫抑制剂及支持对症处理,在急性血管炎症期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出血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时,治疗上较为困难。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用丙球蛋白等。重症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导致迁延难愈的慢性肾炎。同时血管炎本身易出现高凝状态,对于合并血栓患者,需积极抗凝治疗。此外,尽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动物蛋白摄入,以及避免过劳在急性期的治疗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过敏性紫癜皮肤表现(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
刘述川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内科学(血液病)博士,首届龙江名医,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专业技术高层次优秀人才库成员。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血液科主任。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九届、第十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龙江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常务委员
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肿瘤临床协作组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CLL工作组成员等。
专业擅长: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尤其在应用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创新独到之处。对各类骨髓增殖性肿瘤及贫血性疾病的诊治亦有长期的临床工作经验。曾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以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凝血疾病为主要专攻方向,在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擅长应用新技术诊治。
赵红丽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生物学博士后
学术兼职:
中国医药教育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白血病分会 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龙江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 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第二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东北内蒙多发性骨髓瘤协作组 委员
哈尔滨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 副会长
CSCO黑龙江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专业擅长:擅长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各类贫血、以及出凝血疾病的诊治。尤其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曾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系统进修13个月,结合地区特点,采用常规检测与分子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恶性血液病进行精准分层以及预后判断,运用与国内、国际同步的规范治疗,进行常规诊疗。